1. <input id="mtcxz"><li id="mtcxz"><address id="mtcxz"></address></li></input>

          大悲咒快誦網
          大悲咒快誦網
          初識佛法須知 佛學的真面目 法苑談叢 教規禮儀 佛門禮儀常識
          主頁/ 初識佛法須知/ 文章正文

          讀《金剛經》第六悟,我們所煩惱的生活是來自于什么

          導讀:讀《金剛經》第六悟,我們所煩惱的生活是來自于什么《金剛經》整部經書都是圍繞著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展開的。在一問一答間把世界原來的樣子展示在開悟者的眼前。在一問一答間引導眾生去領會世界本來的樣子。佛告...
          讀《金剛經》第六悟,我們所煩惱的生活是來自于什么

          《金剛經》整部經書都是圍繞著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展開的。在一問一答間把世界原來的樣子展示在開悟者的眼前。在一問一答間引導眾生去領會世界本來的樣子。

          佛告須菩提:“于意云何?如來昔在燃燈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?”

          “不也,世尊。如來在燃燈佛所,于法使無所得?!?/p>

          “須菩提,于意云何?菩薩莊嚴佛土否?”

          “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?!?/p>

          “是故,須菩提,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生清凈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生其心。須菩提,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,于意云何?是身為大否?”

          須菩提言:“甚大,世尊。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?!?/p>

          譯文:

          佛問須菩提:“你說如來在燃燈佛那里,有沒有得到佛法呢?”

          “沒有,世尊。如來在燃燈佛那里在佛法上,沒有得到什么?!?/p>

          “那么,須菩提你說,菩薩有沒有使得這個世界更為莊嚴?”

          “沒有,世尊。為什么呢?因為菩薩領會的只是世界本來的樣子,并沒有新奇之處,他教導人去領會的,也只是世界本來的樣子;他并沒有給世界新的東西,也沒有給人新的東西。所以,哪里給世界增添了新的莊嚴呢?雖然如此,但是能看到世界本來的樣子還是非常難得的,教導眾人看到世界本來的樣子更是難得的。還使得世界活潑的展現出來,是解放了人心,解放了世界,

          因此,又可以說他莊嚴了這個世界?!?/p>

          “因此,須菩提,諸位菩薩應該產生這樣清凈的心;不應當執著于色上產生心念,也不應當執著于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這些外塵產生心念,應當對于存在的一切都不滯留不執著而心念流淌。須菩提,比如有個人,身體如須彌山那樣高大,你說這樣的身體是不是很高大?”

          須菩提回答:“世尊,是非常的高大。為什么呢?佛所說的非身,也就是離開了身體的假象,證悟得不生不死、不增不減的法身,姑且叫做大身?!?/p>

          這段對話的大意,就是我們活在世上,心中不要對于事物太過執念,不要被外在現象所迷惑。

          而事實上,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是:有所住而生其心。什么意思?我舉個例子:科學家門把花生裝在一個玻璃瓶里,放到猴子面前,猴子立即盯著瓶子里的花生,張牙舞爪的想要把花生拿出,然而,猴子眼里只有花生,它看不到除了花生以外的事物。如果它把視線轉移開來,使自己的視線變得更廣闊,也許它就會發現瓶口在哪里,從而找到把花生拿出來的方法,吃上美味的花生。

          但是,猴子的視線,眼睛,只看到花生。牢牢的盯著花生,即使一直在那里蹦來跳去的,始終也得不到花生。

          所以,猴子盯著花生的這一形象,也正好反映出了我們生活中的樣子。

          我們每天都在為花生奔波勞碌。我們的心思都放在了花生上,為了得到花生,我們想盡各種辦法,拼盡所有。即使最后得到了花生,又有新的花生擺在我們的面前,我們又不斷的想要得到更多的花生。

          花生的存在本身并沒有好壞,只是我們賦予了花生各種相,這各種相驅使我們要得到它,因為得到它征服它能使我們感到愉悅。

          我們把花生放在了人生必須追求的東西,讓它、它們凌駕在我們之上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主體。

          而大部分的時候,一顆顆美味的花生變成了罌粟花,吞食著我們的生命和心靈。

          我們活著全然是因為某個對象。我們的自己全消失了,變成了自己最初討厭的人。

          這是扭曲的生活,然而卻被大家習以為常,為什么?因為使我們這么熱衷追求花生根深蒂固的原因是:觀念。

          觀念給予我們建造了更加堅固的牢房。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觀念里。按照觀念里認為的去行動,很少有人會停下來,細致的觀察自己的觀念。好比如今社會越來越多年過三十歲仍未娶妻生子的年輕人,老人就會開始催促,說他們以前如何如何,這也是因為他們的觀念里認為三十歲應該結婚生子了。

          每個人的觀念也不是自有的,而是從社會,從家庭教育里形成的。我們自身的煩惱卻是自己的觀念給予的。

          比如,我任何我太丑了,不自信,我為這個而煩惱,于是我會羨慕,或者嫉妒長得美麗的女性;比如,我現在還沒有錢買不起自己的車子、房子,于是我看到同齡人開始有自己房子、車子我為此而煩惱。又比如父母會因為自己的孩子各方面不如別家的孩子而煩惱,等等此類。

          人和人之間的爭斗,一半來自名利,一半來自觀念。而根本上來自觀念,因為名利的重要與否,取決于人的觀念。不同的觀念,帶來無數的爭斗,小到比穿著爭斗,大到為信仰爭斗。

          歸納起來,各種各樣的觀念形相包圍著我們,左右著我們的喜愛、厭惡。各種各樣的觀念支配著我們,為觀念而行動。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實際上這四種相可分為兩種相;有形的相和無形的相。前者是物質層面,后者是觀念層面。

          兩個層面構成了我們的實際生活狀態,我們就在這個狀態里產生了喜怒哀樂貪嗔癡。

          看到這里,應該大概理解佛教是一個什么宗教了。佛教的不執著、放下、清凈是人的一種自我解放。把我們從妄相和妄見中解脫出來。佛教種種學說種種法門,都是把人從虛妄的物質世界和偏狹的觀念世界中解放出來,成為真正的人,也就是回歸本我。

          《金剛經》所要告訴我們的是,我們所賴以生活的形相和觀念是虛妄的,是妄相和妄見的,我們要把自己從牢籠里解放出來。

          我們會發現世間的各種形色都通過心的觀照和反映,像溪水一樣干凈流過,像微風一樣拂過,不滯留心中,不癡迷,不貪婪。
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免费网站色视频日本_日本精品久久久久精品三级18_成人免费无码婬片在线观看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

            1. <input id="mtcxz"><li id="mtcxz"><address id="mtcxz"></address></li></inpu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