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...
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佛陀為適應眾生根器,演說八萬四千法門,在原始佛教時代,諸大弟子便已隨個人的性格、思想、專好以及對教法的實踐,而呈現出迥異的風格。所謂「佛以一音演說法...
第六課 律宗律,指佛陀隨緣制戒的具體規范,乃因僧眾不當行為而被動制定。在印度曾分為二部、五部、二十部等。傳來中國的,只有五部中的前四部,即:《十誦律》、《四分律》、《僧...
第五課 成實宗成實宗,以《成實論》為所依,又名「成實學派」?!冻蓪嵳摗肥侵杏《仍X梨跋摩(公元二世紀至四世紀間)所造。成實,具有「成四諦之實」的深義,意即闡說佛陀一代教法的真...
第四課 俱舍宗俱舍宗是依據世親菩薩所造的《阿毗達磨俱舍論》而成立的小乘宗派,其教義內容是以「我空法有」、「三世實有」為宗旨,故被視為小乘有宗。對中國佛教各宗都有重要影響...
第七課 法相宗本宗依據《解深密經·法相品》而立,主張一切諸法的體性、相狀都是唯識所變,故將宇宙萬有的一切現象分析其性相和體性,并加以組織化、系統化,所以稱法相宗,又名...
第八課 三論宗三論宗以龍樹菩薩的《中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與提婆菩薩的《百論》開宗立派,宣揚空、無相、無所得、八不中道等義理,是具有濃厚印度傳承特色的宗派。以其著重闡揚諸法...
第九課 天臺宗天臺宗因開創者智者大師居天臺山而得名。此宗依《法華經》的教旨而建立思想體系,又名法華宗?! ”咀诮涕T義旨,以《法華經》為宗旨,以《大智度論》為指南,以《大...
第十課 華嚴宗華嚴宗系依據《華嚴經》而立名。杜順大師作《法界觀》一卷,總括華嚴奧旨而開宗。唐代賢首國師撰《探玄記》及章疏多種,華嚴法門因而大行,所以本宗又稱賢首宗。又本...
第十一課 真言宗真言宗,專持真言密咒,建立曼荼羅,并以三密加持、修五相成觀,以期即身成佛的大乘宗派。真言咒語是諸佛菩薩自內證的密語,恐未具正知正見者妄修入邪,或生毀謗,...
第十二課 禪宗禪宗的「禪」,溯源自印度釋迦牟尼佛于靈山會上的「拈花微笑」,發揚光大于中國唐朝的惠能大師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的「頓悟禪」,由此逐漸形成為「五家七宗」的龐...
第十三課 凈土宗凈土宗是以往生極樂凈土為目的的宗派。因為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白蓮社,取義生西方凈土者皆由蓮花所化生,而極樂國土亦名蓮邦,所以又稱蓮宗。本宗特別以稱念佛名...
第一課 宗派總論佛陀的教義是極為簡明的,其究竟的目的,就是對眾生示教利喜,要讓我們從執著中醒悟過來。但由于弟子眾多,根性也不盡相同,佛陀對于這些人,并不執著于某種教義,...
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公元六世紀中葉,佛教由中國經百濟傳日本,初期的弘揚以圣德太子(五七四-六二二)為最大功臣,他定佛教為國教,并在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中規定全民「篤敬三寶」,說明...
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公元四世紀左右,中國佛教傳入朝鮮半島,歷經三國時代、高麗時代的王族擁護與朝鮮時代的崇儒排佛等轉變過程,形成韓國的佛教特色,今日韓國已由保守的山林佛教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