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我們在世間上為人處事,都要講求效能、功用。正如賺錢有什么用?讀書有什么用?賺錢不但能解決生活許多問題,而且可以造福社會人群;讀書可以增加知識,懂得做人...
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政治是社會組織的重要一環,凡行政上所施行的一切治國之事,概稱為政治。一般人談到政治,每每將之與權術、謀略、黨派、斗爭畫上等號,因此強調和合無諍的佛教...
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二千五百多年來,佛教的弘傳史,其實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。世間的一切無不涵攝于佛陀的教育范疇內。佛陀生于貴族,受的是貴族教育,但當他施行教育的...
第五課 佛教的戰斗觀人類乃至一切眾生,要生存于天地之間,「戰斗精神」無可欠缺。大至佛陀超俗出家、降伏內外眾魔軍,得證圓滿佛果,需要強大的戰斗力;小至日常生活中克服周邊逆...
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經濟是一門「經世濟民」的學問。人類的生活運作,總括說來,就是一部經濟史。舉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,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。經濟與民生息息相關,一個國...
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次序與默契,是依不同場合、身份而共遵的軌則。中國講「倫理」最早見于《孟子》。此后,「五倫」建立便成為中國人理想社會的目標?! ?..
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經云:「寧靜安詳者,禪定中來?!箙⒍U修定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門,透過禪定的功夫,以顯發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,古來即為各大宗派所共行的修持之道?! 《U,...
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戒,梵語「尸羅」,《大智度論》卷十三說:「尸羅,此言性善,好行善道,不自放逸,是名尸羅?;蚴芙湫猩?,或無受戒行善,皆名尸羅?!褂纱丝芍?,戒是善法的初基...
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佛教傳承二千多年以來,寫下許多藝術、文化、翻譯、哲學上的輝煌歷史,其中的佛門倫理--師弟之道--依止師父與受法徒弟間無可替代的僧倫關系,更值得發揚...
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家庭是一個人一生成長的重要場所,從出生到婚嫁另組家庭,「家」是生命的延續,是個人身心調和、價值觀念養成的基礎,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,也是國家社稷安...
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花草樹木,扎根于厚實的土地;溪流江河,溯源于雪嶺山脈的蘊藏。烏鴉孝親反哺,羔羊感恩跪乳,動物尚且懂得回報親恩;萬物之靈的人類,也從「上代而來,從...
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古德云:「愛不重不生娑婆?!箰凼巧母?,根據佛教的「十二因緣」說明,人因為有情愛,所以輪回生死;人因為有情感,因此稱為「有情眾生」。情愛并...
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道德是維系國家綱紀令之不亂者,有保護社會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。中國古來制定的禮教,所謂「四維八德」、人倫「五?!?,都是期望建立一個「忠恕仁義」、禮法...
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在佛門中,語默動靜安詳,一切合宜合法,就是禮儀。僧團講究「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」,用意在培養一個人出眾的威儀。昔日馬勝比丘以威儀度化舍利弗,成為...
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學佛修行,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里,佛教尤其重視生活中的修行,能夠在日常生活里實踐佛法,就是修行。因此,佛教徒的一日行,從早晨起床到夜晚養息,乃至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