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input id="mtcxz"><li id="mtcxz"><address id="mtcxz"></address></li></input>

          大悲咒快誦網
          大悲咒快誦網
          圣嚴法師108自在語 星云大師講演集 洞山宗旨 清時期曹洞宗在湖南的發展 云門宗禪詩研究
          主頁/ 禪宗文化/ 文章正文

          認知的三個境界

          導讀:人對事物...

          認知的三個境界

          人對事物的認知有三個境界。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,就要先提升認知的境界。

          桂琛禪師去參訪玄沙禪師。

          玄沙問:;三界唯心,你是怎么體會的?

          桂琛指著椅子,問:;你叫這個是什么?

          玄沙回答:;椅子。

          桂琛說:;那你還沒有領會三界唯心的真義。

          玄沙于是改口說:;我叫它作竹木,那你叫它什么?

          桂琛說:;我也叫它竹木。

          我們對事物的認知,最初僅止于表象或名相,譬如說那是;椅子或;床鋪,這是第一境界。但椅子和床鋪即使外觀、功能有別,卻都是;竹木所造,能看出事物表象背后的共通本質,是認知的第二個境界。

          六祖慧能在抵達法印寺時,正值黃昏時刻。晚風習習,吹動著寺里的一剎幡。他聽到兩個和尚在爭論:

          一個和尚說是;幡在動,另一個卻說是;風在動,彼此爭論不休。

          慧能說:;能不能讓我這個俗人參加兩位的高論?

          我覺得這既不是幡動,也不是風動,而是你們的心在動。

          風吹幡動,說;幡在動,這是只看到表象,是認知的第一境界。但不只幡動,附近的柳枝也在動,說;風在動,點出它們共通的原因,是認知的第二境界。但歸根究底,看到幡動、柳枝動,知道風在動,都來自心的觀照,也就是;心在動,這是認知的第三境界,也是認知的最終本質,所謂;三界唯心是也。

          不同的認知境界,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解釋,更進而左右我們的應對和處理方式。當你覺得不對勁,而想要有所改變時,如果你認為那是;幡在動,那你就會想去改變幡;如果你認為那是;風在動,那你就會嘗試去改變風向;如果你認為那是;心在動,那你就必須去改變你的心。

          禪,直指本心,告訴我們應該認識什么、知道什么。
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• 1970-01-01
          免费网站色视频日本_日本精品久久久久精品三级18_成人免费无码婬片在线观看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

            1. <input id="mtcxz"><li id="mtcxz"><address id="mtcxz"></address></li></input>